以“技術的信仰者”自居,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剛剛落幕的“兩會”中提議,“推進無人車發展,加快無人車立法”;而去年的“兩會”中,他的提案是“建立中國大腦”,關注機器人、人工智能。成立16年多,李彥宏坦言,百度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技術投入上,如果將他稱之為機器人背后的技術教父,并不夸張,他在機器人、人工智能上的布局,早已超越了國內其他公司。
作為新一代機器人的重要技術支撐——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無需質疑,目前是科技界最熱門的領域,不論是谷歌、Facebook、微軟、IBM等國際巨頭,還是國內以百度、騰訊為代表的科技力量,或是麻省理工等知名學府,均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,甚至歐美發達國家也都在致力研究人工智能計劃。
僅僅在十幾年前,“人工智能”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似乎還只是一種科幻概念,并更多作為一種想象元素出現在好萊塢的電影里。但近年來,變化已經悄悄發生。或者說,在大多數人能夠意識到之前,人工智能已經占領了日常生活中為數眾多的領域。戰略游戲或許是最讓人熟悉的,無論是20年前廣受歡迎的《絕地風暴》,還是長盛不衰的《星際爭霸》,計算機對手都懂得尋找玩家防守的薄弱環節。超級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,而后又用了幾年時間來穩固自己的“寶座”。超級計算機甚至參與電視問答節目,并以絕對優勢贏過了最好的人類選手……得益于許許多多“一招鮮”式的人工智能,人類擁有了助理和玩伴,卻也同時感受到了某種新的挑戰。
這也正是為什么,第一個通過“圖靈測試”的人工智能聊天軟件“尤金·古特曼”的出現,與史蒂芬·霍金對人類更進一步研發人工智能的警告,能夠躋身2014年最為引人注目的科技話題之列。
這也是2016年“李世石、AlphaGo人機大戰”成為全民熱點的原因。在政協工商聯界別小組討論后,全國政協委員、百度CEO李彥宏表示,“機器絕對能贏,沒有任何懸念?!彼€強調:“這次人機對戰最大的意義,在于讓所有人關心人工智能這個技術?!崩顝┖攴Q,他三年前就成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,在去年政協全體會發言中講的也是“中國大腦”,“不停地呼吁大家去重視,是因為確實會對未來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?!?/p>
為什么“人機對戰”這一前沿科技話題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?“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快要進入實用階段了?!崩顝┖暾f,未來5-10年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黃金時間,過去是學術討論,今后逐漸進入商用,如智能機器人、無人駕駛汽車、語音識別等。
李彥宏說,有些事情人做起來很簡單,電腦做起來很難;有些事情電腦做起來很簡單,人做起來很難。比如說,開車就是前者?!笆呛茈y,不過也非常有信心,以后車不用人開了,對人的生產力解放又是一次大的飛躍。”
像很多硅谷技術人員的理想一樣,李彥宏的理想是希望靠技術改變世界?!跋M约鹤龅氖履芨淖兇蠖鄶等说纳罘绞?,讓足夠多的人受益,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標。無論當初做Infoseek還是現在做百度,我看到每天有上千萬的人在用自己的技術,大家從中受益了,我心里就特別高興,覺得對社會作出了貢獻。而且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趨向合理,你對社會作出貢獻了,社會也會給予你同樣的回報。”
隨著移動互聯網催生出多個生態系統,互聯網世界的技術規則已經改變。李彥宏曾說,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催生了新的情況,整個移動互聯網不再是一個統一、完整的生態系統了。而人工智能極有可能是下一個改變人類的重要力量。
百度布局人工智能,比國內其他互聯網公司更早也更有氣魄。
2013年年初,百度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,李彥宏親自任院長一職,出馬招攬硅谷技術專家,如Facebook前資深科學家徐偉,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統計學教授張潼,異構計算專家、AMD異構系統前首席軟件架構師吳韌,“千人計劃”國家特聘專家余凱等專家。并在圖像識別、圖像搜索、語音識別、自然語言處理、智能語義、機器翻譯和精準廣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。
2014年4月27日,李彥宏首次公開表示:“百度內部有個‘百度大腦’的項目,用技術模擬人腦思維,現在大約已經相當于2~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?!崩顝┖觐A計,未來十幾二十年,這樣的大腦或許比人腦還要聰明。
5月,李彥宏宣布任命人工智能領域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吳恩達(Andrew Ng) 博士為百度首席科學家,全面負責百度研究院。就在同日,百度宣布啟用位于加州桑尼維爾的百度美國研發中心。百度研究院目前包括三大實驗室: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、北京深度學習實驗室(原深度學習研究院)和北京大數據實驗室。
吳恩達作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學系教授,講授機器學習課程。吳恩達創建并領導了谷歌的深度學習團隊,在構建超大規模的人工神經網絡方面的成果引人矚目。吳恩達還是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的聯合創始人。
當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了,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,生物人與智能機器人。因為所有設備都被“人化”了。當然,智能人長相迥異,或是臺電腦,或是臺冰箱。立足“網器時代”的門口,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,李彥宏的大夢想是:所有的智能機器人都是“baidu inside”的產品。
在2014年他就說,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端倪,如無人駕駛汽車、智能機器人,可以看到有機器人代替酒店的行李員幫你拿行李,很多事情現在就已經可以做。等過5年、10年,我們可以看到,更多的東西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完成。
時間回到2015年10月,在北京首屆“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”上,由百度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集成的首款機器人“小度”有幸與國家領導對話了幾分鐘。
“你為什么叫‘小度’?”在得知取名因為是百度研發、且有三四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后,領導又詢問小度“儲存了多少句子?”小度回答“好多好多?!?/p>
當向小度發問:“你知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有利于改善環境嗎?”小度回答“當然啦!”而當被問及“你對北京城市管理有什么建議?”小度風趣地回答“不堵車”……據悉,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,小度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。
“5年前開始在人工智能上投入的時候,沒有想到會造出小度、會在無人車上應用。但是正如很多當年覺得太貴太慢而不可能的事情一樣,現在都已經變成了可能?!崩顝┖暝?015年年底百度無人車完成在北京公路的首測時談到。
李彥宏對外界這樣介紹百度無人車:“無人車上的雷達像人的眼睛,無人車后備箱里的電腦像人的大腦,無人車實際上就是一個帶輪子的電腦?!毕啾扔趪H同類項目,百度自動駕駛項目起步雖然稍晚,但憑借在LBS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,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動駕駛技術方案。并在場景感知、高精度地圖與定位、智能決策等關鍵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據透露,在全國兩會前夕,李彥宏親自試乘體驗,“感覺很好。”他當時坐在副駕駛位置,司機位置是寶馬公司的工程師。他也坦承,在擁堵路段,他們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了人工干預。他同時自信地表示,從測試情況看,無人駕駛汽車三年內可望投放市場。
對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帶來的工作危機,李彥宏的看法是,所有的簡單重復性的腦力勞動,將來都會被人工智能替代。未來人工智能應用不僅僅是無人車, 比如現在百度正在推的“自動翻譯”, 用到了先進的人工智能語音識別。
但對于人工智能帶來的危機,作為站在業界高處而且多年來挺立潮頭的科技精英,李彥宏認為目前部分人對人工智能的擔憂實為過慮。
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帶來些許意外,但那就像法國人菊諾在1769年制造的第一輛蒸汽汽車,雖然首次試車就釀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,卻沒有讓人類對汽車的研發就此止步不前。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擔憂,其實也大可不必——當舊的職業和崗位消失的時候,就會有新的崗位,乃至新的職業形態涌現出來。而洞悉這些科技史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,繼而預見它們未來的走向,并提出相應的高質量提案,正是科技界精英參政議政的價值和意義所在。
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變得比人類“聰明”,兩者“源流”的不同,也會讓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局限性,并需要人類的頭腦來補完。還記得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《詩云》嗎?技術實力遠遠強過地球的外星生命,企圖用窮舉漢字的方式“寫盡天下詩篇”。但即使是最優秀的人工智能,也無法從浩瀚而雜亂無章的“文字堆”當中,把那些佳作或至少是有意義的排列結果挑選出來。
引用《侏羅紀公園》結尾的那句話,對人類與人工智能可能的未來做一個概況吧:“生命,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。”也許,還應該補上一句,“無論生命是碳基的,還是硅基的?!?/p>